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座,纪念馆4个。整合组织优秀创作人员创作了《芝麻官打假》、《椅背峰下》、《远山的钟声》等6部戏剧新品。共获全国性金奖2个,省级金奖4个。组织文艺团体参加歌曲、舞蹈、戏曲等各类比赛共获国家、省级金、银、铜奖16个。举办了庆“七一”《歌颂共产党、唱响正气歌》大型歌咏比赛活动,各种广场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文化“三下乡”、“三贴近”活动。 文化产业推进体制改革,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以影视、戏剧、培训、歌舞、娱乐场所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广播电视较快发展。全市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的进展,150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和375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06万户。
湘剧
云溪区群众喜欢看戏、听说唱,因而地方剧曲种类繁多,流传也广。主要有花鼓戏、湘剧、祁剧、地花鼓、木偶戏、皮影戏、鬼脸戏、渔鼓、丝弦等。云溪区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见长,是群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清顺治年间,“采茶调”和“车马灯”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声腔语言相近,流传地方相通,故统称“花鼓戏”。以后,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区。花鼓戏《打铁》曾被灌成唱片播放全国;湘剧《醉打山门》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中,主演获一等奖。
云溪区湘剧的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包括昆腔、高腔、弹腔、杂腔小调等四种声腔和过场曲牌、打击乐曲。唱腔今以弹腔和高腔为主,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剧目。舞台语言以衡州官话为基础,结合中州韵规范而成。云溪区湘剧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颇具地方特色,上声字依湘南上声字调高唱,使唱腔悠扬清亮。传统曲牌有“粗牌子”、“细牌子”之分,前者古朴粗犷,腔简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唢呐和笛子伴奏;后者细柔婉转,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较慢,以曲笛伴奏。云溪区湘剧的高腔曲牌,可分为《驻云飞》、《四朝元》、《锦堂月》、《桂枝香》、《香罗带》、《八声甘州歌》、《锁南枝》、《一枝花》、《驻马听》、《汉腔》等类,分“腔”与“放流”两个部分。腔尾由人声帮腔,打击乐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调为朗诵体,由鼓板击拍。高腔由一个人清唱,众人帮腔,不要音乐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浓郁。云溪区湘剧的弹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南路唱腔无行当之分,但各行当的演唱风格有所区别。北路生旦分腔,小生与旦行同,净行与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声调凄凉、哀苦。云溪区湘剧现行的脚色行当分为生、花、旦三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即丑),旦行又分正旦、老旦、小旦,共九个行当故称“九人头”。
云溪区湘剧的表演艺术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舞蹈性强的风格。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念多的风格。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划人物的风格。
编辑: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