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紧扣区情创新载体突出主题树立品牌

编辑:何诚 2013-04-03 10:23:11
—分享—

  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大会发言材料

 

 

  岳阳市云溪区地处湘北,只有7个乡镇,总面积仅4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不上17万,是全省的工业重镇、岳阳市的工业区。近年来,我区广泛开展“家规家训进农家”、“道德评议进农家”等系列创建活动,有力推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实施细胞工程,推进厂地双赢

  我们把“家规家训进农家”创建融入工农和谐共建中,让“爱厂就是爱国,护厂就是护家”、“为大厂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促大厂发展就是促地方发展”的观念扎下了根。

  1、让家训坐中堂,一句家训一把锁。文桥镇华兴村建国来无一例刑事民事案件,农民不欠国家集体一分一文,“大人比养猪、小孩比读书”使这里成为一方净土。我们发现这里半数农户都有立家规教子女的好传统,邻里诸多矛盾在家训的约束下自我化解。我们敏感地意识到家规家训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并选择新合村进行试点。新合村地处大厂周边,过去少数村民不时进厂偷摸盗窃。我们召开户主会,既讲“日日勤种不穷、夜夜做贼不富”的老道理,又讲“靠厂帮厂”的新道理,将落脚点放在“大厂发展我发展”的硬道理上。群众把“爱厂护厂”列入了家规家训的首要内容。新合村义务为大厂巡逻,其爱厂护厂的典型事迹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护得大树好,借来绿荫凉”。大厂主动提供边角余料发展村办企业,让新合村得到了丰厚回报。点上经验成熟后,我们在面上推开,在全区掀起了新一轮爱厂护厂热潮。《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岳阳市云溪区重建工农鱼水关系》的长篇通讯,并配了《护大树、借绿荫》的短评。

  2、让家训引富路,一条家训一条路。我们剔除了传统家训的封建糟粕,在与时俱进中添加科学致富、富而思进、诚信守法等内容,大力倡导时代新风。区里设家训总库,各乡、村设分库,群众根据自家的历史渊源和家庭实际自主选用。为了把“守家训,护大厂,得实惠”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区委分类指导各乡镇在为大厂提供服务中为群众引富路。文桥镇通过订单与大厂进行劳务协作,农民每年仅在长岭炼化的打工收入就达7000万元。云溪镇把开发经济硬载体与文明创建软载体对接,在厂镇结合部开发建设了餐饮、服饰、农贸、休闲等七大特色商业街,并在每个门面铺店挂上了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家训。“一寸诚信一寸金”、“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财富”这些诠释诚信的家训成为店主名片和身份证。

  3、让家训正民风,家训声声唤文明。我们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为先进力量,坚持以党风带家风、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村风,挖掘了一批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典型。退休教师叶树芳送匾进城教子,村姑杨友元克勤克俭义抚三侄,义子曹洪泉久病床前尽孝催生百年寿星等一批典型人物和事迹被刻录成光碟后,在区电视台滚动播放。被评选出来的好媳妇由当地村民组织锣鼓队给娘家报喜,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得以传承和弘扬。

  二、开展道德评议,促进乡风文明

  为了引导群众知荣辱,走正路,务正业,我们推出了“道德评议进农家”的创建活动,把群众的行为放入“道德法庭”进行评判。

  1、坚持面向群众,把村民引进来。坚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让村民在公众评判中知荣辱、明事理。首先以村为单位成立道德评议理事会。理事会负责收集、发布和建立道德档案,出具道德表现证明等,理事会成员由群众投票确定。其次,把评议的内容确定为“十提倡十反对”,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荣辱观的评议。

  2、坚持公正公平,把优劣评出来。评议活动以村为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每次评议分自评、互评、终评三个阶段。超生和违法户被取消自评资格,自评满分的要附相关事实材料。互评以村小组为单位,在互评会上互相打分并公开通报。终评主要是由村理事会对加减分的事实进行核对确认打出终评分数,根据分数等级,写出终评意见,送各户主认可签字后以组为单位公布。

  3、坚持正确引导,把正气树起来。理事会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道德标兵”,对有困难的“道德标兵户”,在农产品销售、小额贷款争取等六个方面,乡镇根据理事会出具的证明优先照顾。通过道德评议,既增强了群众的道德约束力,又增强了群众的道德荣誉感。道德评议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宁害一场病,不丢道德名”成了广大农民最新的荣辱观。

  三、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创建活力

  1、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我们评到哪里,就把村规民约、屋场公约订到哪里。云溪乡胜利村是工业园所在地,120多户拆迁户与投资商签订了《诚信公约》。拆迁户与投资商以诚信公约为情感桥梁,成为了好邻居。投资商入园村民集体送花篮,投资商过生日村民代表送蛋糕。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我们在考核乡镇双文明建设时,由两办发文以50分的硬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其中,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示范点各计10分纳入考核。区乡两级财政预算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与优势地区名与实相匹配,进入了以经济实力推动文明创建的良性循环。由于有硬指标考核,每个村常驻了两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派员。在巩固和保护成果的机制上,建立了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台表彰的长效机制。同时,组织部门还对评选出来的30%的诚信干部予以了优先提拔。

  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由区发改、建设、水利、交通等20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不断提升了创建活动的整体效果和规模效应。区劳动部门结合本区重点工程多,用工旺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建筑、水电安装、模具制造等10多个工种的就业培训,使2000多农民工不出家门就找到了饭碗。科技局、农业局和畜牧局对全区2124户种养大户实行挂牌管理,全区的创建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编辑:何诚

阅读下一篇

返回云溪新闻网首页